房天下 >资讯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毕节市 “四抓四做”推动产业扶贫见实效

毕节日报  2017-08-08 13:55

[摘要] 威宁自治县东风镇天桥村,曾经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长期以来,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玉米和马铃薯,日子过得怎么样可想而知

俗话说“穷则思变,思路一变天地宽。”近年来,天桥村人与时俱进,开始琢磨种植百合、西瓜,林下养鸡等特色种养业、合作社一个个遍地开花,特色产业发展让村民脱贫致富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天桥村的红花岭专业合作社,种植户杨本宽领着村民顶着烈日在蔬菜种植基地忙碌着。大家说,看着蔬菜长大、腰包涨大,热情也不由得高涨起来。

2014年以来,杨本宽带领村民成立红花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150万元流转土地150余亩,建起了300余个大棚,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我们以每亩600元流转村民土地,贫困户在基地打工每天可挣70元工资,这300个大棚,保守估算每个大棚每年可创收6000元以上,既能让合作社不断壮大,又能让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摘帽。”杨本宽说。

杨本宽介绍,合作社种完三膜早熟马铃薯,就种万寿菊,种完万寿菊就种蔬菜,一年四季都给村民提供挣钱机会。

如今,在杨本宽的示范带动下,天桥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展特色产业,一个山上有果园、山腰有产业、山下有景观的天桥村正阔步向前。

事实证明,发展产业是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推进产业扶贫需要有效机制的支撑。

近年来,毕节市以破除党委政府主导性过强、互动性不足等堵点,龙头企业需要平衡企业利润和农户利益关系等难点,探索 “四抓四做”产业扶贫新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2016年,全市1个县17个贫困乡镇实现省级“减贫摘帽”,284个贫困村按国定标准出列,减少贫困人口23.02万人。

党委政府抓决策,做强服务

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作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提供服务的主体作用,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做好决策,在选准产业、搭建平台、政策支持上用心用情用力,为农户排忧解难。

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毕节市提出重点发展打造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商品蔬菜、山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中药材、高山生态茶等“六大农业板块经济区”,一批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种(养)基地,一批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批发专业市场,一批农产品名优品牌正加快形成,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园区承载基地、基地发展产业、产业带动农户。到2016年底,累计投入152.67亿元,发展市、县、乡级农业园区128个,覆盖贫困村312个,覆盖贫困人口5.05万户18万人,占贫困人口的比例近20%。首期投资7000万元建成全省农业大数据基地,有效推进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技术措施在产前预测指导、产中过程管理、产后分析营销中的应用,确保农产品种得好、卖得好、管得好、服务好。所辖农业大数据中心成功入选农业部 “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及国家发改委农业大数据综合应用服务中心支撑单位。

在整合涉农资金捆绑使用的同时,市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申请农业部资金1000万元,撬动支农放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制定《农业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等举措,采取以奖代补、优先争取和安排项目等方式扶持产业发展。特别是创新建立了苗木超市,整合特困群众大病医疗底垫周转资金、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贷款担保资金、风险兜底资金,制定产业套餐目录的“一市五金多套餐”产业扶贫模式,极大地满足群众不同发展愿望。

龙头企业抓产品,做活市场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为生产加工和市场经营的主体作用,引导龙头企业依托自身市场优势,联结贫困农户与市场,指导合作社和农户进行生产,促进农业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推进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围绕“六大特色农业”,制定一个特色产业引进和培育一个以上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思路,推动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目前,1个、85个省级、近220个市级龙头企业涉足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市场销售以及观光休闲等行业,企业资产总额达77.52亿元,年销售收入41.55亿元,辐射带动农户58.21万户,户均增收1672元。

实施“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品牌”战略,挂牌成立“毕节市品牌创建推广中心”和“毕节市农产品市场营销中心”,创建了“乌蒙山宝·毕节珍好”,成为全省个农业区域公共品牌,评选出优质农特产品生产企业79家113个产品。特别是争取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15个,省著名商标44个、产品7个,提升了毕节“品牌农业”形象。

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开设市外直销店、市内品牌连锁专营店,建立毕节与对口城市各大交易市场稳定的供应机制等形式,拓宽销售市场。同时,以淘宝、京东等电商为平台开设电子商务商铺,在网上开设电子交易平台,与毕节邮政局建立物流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网上宣传交易、网下销售配送”新模式,推动“农货出山”。

合作组织抓联动,做优结构

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贫困农户之间联合、互助的主体作用,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与市场有效地组织起来,壮大规模、规范管理,完善分配机制,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

引导合作社从传统马铃薯、蔬菜、茶叶、经果林、中药材、生态畜牧业等类型,向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深加工、种养结合、林下经济、劳务经济、农机服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文化娱乐、休闲观光、农耕体验等类型扩展,全市农民合作社涵盖各产业及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各个环节。

鼓励各合作社在生产上联合、产业间互补、区域内合作,不断做大、做强、做优。目前,有63个合作社组成11个联合社,注册资金3.97亿元,成为当前合作社抱团发展、共闯市场的一种新趋势。

坚持贫困村“一村一社”的发展思路,以合作社的“大手”牵贫困户的“小手”,解决贫困群众单靠自身努力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高收入水平,实现抱团脱贫致富。目前,全市969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965个建立在贫困村,平均1个贫困村达到2个合作社,90%以上的合作社成员是农民,其中,贫困户成员占20%。

贫困农户抓参与,做好股东

充分发挥贫困农户作为实现自身脱贫致富的主体作用,通过推动贫困农户主动、积极参与产业扶贫,促进资源换租金、务工挣酬金、入股分红金,真正“输血”变“造血”,实现稳定脱贫。

每年开展3至5期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不定期组织到东部沿海地区考察学习,拓展视野及拓宽思路;由各县(区)农牧局、培训机构等采取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农民技能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劳动生产技能水平。2015至2016年度共培训生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专业技能型农民达3264人。

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贫困户、村支书+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村委会+农户(贫困户)等机制,引导农户将承包土地房屋财产、技术、劳动力、闲散资金入股到合作社,变为合作社股东。

制定《毕节市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工作方案》,对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积极参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获取利益分成的合作社纳入市级财政奖补范围。同时,明确以资产、资金等入股的群众利益分成比例,特别是探索建立“股本金提取还贷+利益分成”模式,限度保障以“特惠贷”等入股的贫困户利益;对以政府投入建设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厂房等固定资产作为股份,明确贫困户、非贫困户和村集体的利益分成比例。

“3年前,我家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如今一家人在村里的养鸡场打工,人均年收入突破1万元,没想到戴了多年的‘穷帽子’就这样摘掉了!”在赫章县水塘堡乡马圈岩村蛋鸡养殖场门前,村民文华军喜笑颜开。

48岁的文华军通过在政府招商引资引进的养鸡场打工找到脱贫路,最近乡里已按省级标准让他从贫困户中“出列”。

文华军“出列”只是赫章县实施产业扶贫、带动农户脱贫的一个例子。

近几年来,赫章县探索出了“33351”模式,即政府、公司、贫困户3方共同投资3000万元,建设年存栏量30万羽蛋鸡养殖场,用5年时间带动100户贫困户精准脱贫,主要针对没有脱贫能力的贫困对象,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将国家给予特定对象的扶持资金直接委托给有合作意愿、有社会责任、讲诚信和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或扶贫经济组织,项目实行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核算,以契约形式,明确责权利关系,项目按比例分成。目前,平山、水塘堡、河镇、威奢、松林坡等乡还探索建立了“119518”等类似的精准扶贫机制。全县蛋鸡养殖达571.6万余羽,存栏100万羽,预计产值突破1.97亿元,可带动2.5万贫困人口脱贫。

……

如今,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在毕节已经形成了共识,“四抓四做”的做法得到大力推广,产业扶贫见实效的例子不胜枚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劲动力。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